水冷都不够用?为什么现在的芯片越来越热了

2021-07-19 09:06 水冷网编辑 未知
ROCCAT 捷致

  什么是片上水冷?它将散热结构做进芯片里

  众所周知,如今的半导体芯片在工作时基本上都会带来不小的发热,因此这就需要使用散热器来对其进行散热。那么问题就来了,散热器是如何散掉芯片所带来的热量的呢?

  可能有人会说,这还不简单。在芯片上涂一层导热硅脂、然后把散热器装上去,导热硅脂将CPU表面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底部,然后再被热管或水冷管把热量传递到鳍片,最后风扇吹走鳍片或冷排上的热量,这不就是散热的过程吗?

  一块高端台式机CPU,金属顶盖下方还有一层导热材料,然后才是真正的核心硅片

  的确如此,但这里面其实存在一个误区,那就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芯片“顶部”,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一个起到保护作用的金属盖。在它下面还有一层导热材料,然后再下面才是真正的半导体硅晶片。换而言之,热量实际上要经过硅晶片-内部导热材料-CPU金属盖-外部导热材料(导热硅脂)的好几重传导,才能传递到散热器上。

  不仅如此,即便是对于像显卡、笔记本电脑CPU这类不带金属保护盖的芯片来说,其发热部位实际上也不能直接接触到散热器。因为硅晶片顶部的一层光滑的硅材料本质上其实也是个“盖子”,它保护着下方的电路结构,但同时也阻隔了热量的传递。

  明白了这一点,就不难理解台积电“片上水冷”设计的原理了。简单来说,台积电实验了三种不同的“片上水冷”设计。第一种是直接在芯片表面的硅覆盖层上蚀刻了许多凹槽,让导热液体从这些凹槽中流过,从而带走热量。台积电将这种设计称为“DWC”,应该就是Direct Water Contact(直接水流接触)的缩写。

  而剩下的“片上水冷”设计,则相对保守一些。它们是在芯片制造的过程中,在光滑的、带有覆盖层的硅晶片表面,再加一层有水路蚀刻的硅材料,从而相当于让芯片出厂时顶部就自带了一个散热水路。与第一种设计相比,这种设计因为需要在硅芯片表面再加一层硅结构,所以需要用导热材质粘接两层硅片,并且根据导热材料的不同,也演化出了OX TIM(硅氧体导热材质)和LMT(液态金属导热材质)两种不同的方案。

  很显然,与传统的、需要用户(或设备生产厂商)在芯片表面涂抹硅脂,再安装上散热器的设计相比,台积电的“片上水冷”方案原理其实是没有任何区别的。它本质上其实就是将芯片表层做得更薄、让芯片发热部位与散热结构之间的距离更近、同时通过直接在芯片生产步骤中加入更高级、也更薄的导热材质,让热量能够更好地从芯片内部传达到表面、传达到散热结构上而已。

  当然,它同时也表明,台积电方面或已非常清楚,未来的半导体芯片必然会在发热上更加严重,需要使用更加靠近“热源”的新散热设计。那么问题就来了,为什么未来的芯片发热会越来越严重呢?

  首先,芯片设计和半导体制程确实走入了瓶颈

  尽管半导体厂商总是说,摩尔定律从未失效。但无论是从产品设计思路、功耗数据,还是从真实的能效比测试结果来看,如今的整个消费电子芯片产业,实际上都已经走入了一个“性能大幅提高、但功耗也快速上涨”的怪圈。

  就拿大家熟悉的PC端CPU来说,前几年无论Intel还是AMD的旗舰产品,大多都还维持在95W的功耗水平上。然后从9代酷睿开始,Intel率先将CPU的典型功耗放宽到了125W,然后就有了后续10代、11代酷睿睿频时超过200W的功耗表现。更不要说在高端工作站领域,2014年的Xeon 2699V3功耗还仅145W,到了2017年就出现了默认功耗300W的E5-2699P V4,而如今最高端的Xeon 9282 56核处理器,设计功耗甚至已经来到了400W之巨。

  当然,AMD方面其实也并没有好太多。初代的锐龙7 1700X同样只有95W,到了Zen2的3800X上,典型功耗就上涨至105W,解锁PBO后我们甚至测得过300W+的瞬时功耗。而在定位更高的锐龙线程撕裂者平台上,初代的1950X“只有”180W,到了2990WX就上涨到250W,而目前最新的Ryzen Threadripper PRO 3995WX,则更是已经成为了常规散热器难以降服的280W“怪物”。

水冷网www.shuileng.net报道什么是片上水冷?它将散热结构做进芯片里 众所周知,如今的半导体芯片在工作时基本上都会带来不小的发热,因此这就需要使用散热器来对其进行散热。那么问题就来了,散热器是如何散掉芯片所带来的热量的呢? 可能有...

Thermaltake 曜越
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, 请联系 goofy543%163.com(请将%换为@) ,本网立即做出处理,谢谢。

延伸 · 阅读

评论 · 交流

说点什么吧,也许可以帮到大家!
  • 全部评论(0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